CSK.Blog--个人原创Weblog

« Intel Galileo Gen 2开发板的性能评估、使用技巧和实现分析

我眼中的Maker Faire Bay Area

前言

由于兴趣使然,从2008年开始我又重新开始在业余时间玩起各类电子制作。并在2009年底有幸与一群小伙伴创办了RoboPeak机器人团队,并且一路走到今天得以公司化运作。从一开始几个人业余小打小闹逐步成为一家专业从事服务机器人并以自主激光定位导航核心见长的公司SLAMTEC,在见证了这几年努力得到收获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整个产业逐步向着硬件智能化方向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名词的流行:Maker。为了能够阐释这个名词最纯正的意味,我先暂不提及它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的译名。Maker, 直接翻译就是“动手做东西的人”。从这个角度上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从事DIY的爱好者就被划分到了这个群体内。
Maker这个概念出自美国的Make:杂志(http://makezine.com/),该杂志与国内的很多DIY类刊物如《无线电》类似,定期得向读者介绍从电子制作、艺术创作、有趣DIY等方向的文章。不过,Make:做的更进一步,他们将Maker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并且每年定期的在世界各地举办属于Maker的聚会:Maker Faire。这个聚会给了全球所有DIY爱好者、艺术家乃至是企业/初创公司一次难得地对外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革新,进行新硬件开发的门槛不断降低,更多人得以快速使用Arduino这样的平台进行原型作品开发,Maker Faire也顺着该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流行。

对国人而言,Maker这个名词被大众所认知也正是随着2012年第一届深圳举办的Shenzhen Mini Maker Faire开始的。相比后来国内举办的Maker Faire和创客嘉年华,2012年的那届Maker Faire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却第一次给了国内从事各类DIY创作的团体、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的RoboPeak团队也是从那年开始,逐步开始在各类集会中进行作品的发布展示,并被大家所认知。

而在今年,我们RoboPeak团队来到了美国加州Bay Area,第一次参加了最原汁原味的Maker Faire Bay Area并进行了展出。在为期三天的参展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作为Maker Faire发源地与国内的不同之处。特此写下此文,向大家分享我们这次的见闻以及我的感想。

 

Maker Faire Bay Area 2015的简介

本届Maker Faire Bay Area位于加州San Mateo郡的Event Center。

图:本届Maker Faire Bay Area的位置,地图来自某境外网站

非常巧的是,我们正好赶上的是自第一届Maker Faire举办至今的第10个年头集会,主办方在活动上花了不少心思。整个展览为期两天半,分别是5.16 17 18三天,其中,16号是下午半天的展览。这样的设置用意为何?5.16那天是周五,按理说不会有特别多的游客。实际上这是本届Maker Faire主办方刻意安排,在对外的活动安排里,主办方只是写了17、18号两天的展览时间。而周五下午的半天展览是专门为前来展出作品的Maker们准备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趁着这天游客相对较少时有足够的时间来相互“串门”交流取经。不然到了后面几天游客增多,大家就忙于接待了。


图:展览期间密集的人流

图:整个展出区地图

作为一年一度Maker Faire的全球主场,并且恰逢10周年,这届Maker Faire Bay Area的规模自然是不能小的。主办方设置了多个室内展示区、多个室外大型互动作品展区还有专门供销售DIY套件、Maker作品的Maker Shed馆。
就室内展厅,就包括:

  1. 我们RoboPeak所在的主展区EXPO HALL
  2. 以3D打印机、加工设备和实验装备为主的Maker Lab
  3. 以专门展示灯光互动艺术的暗室展区
  4. 以展出智能硬件初创公司产品的Startup Pavilion
  5. 很有趣的展示自制食物的Homegrown Village

图:丰富的展会安排

图:主要室内展区Expo Hall的内景

此外,还有专门供Maker和知名团体个人演讲、表演的舞台,以及Intel、Google这些知名公司的独立大帐篷展位。

图:一些知名商家机构在户外的独立展篷

图:室外表演区域和演讲台。拍摄于5.16号内部展示阶段,仍在布置中

如此多的展出空间内,各类项目也都安排的非常丰富。实际上就算是我们这些前来参展的人,2天半的时间也是很难把其中所有的内容都看遍摸透。而要在这篇文章中向各位都一一交代介绍,自然也是不可能了。因此,接下来我就以我自己的视角和兴趣点来做介绍。

展会印象

I.注重视觉体验的作品

效果酷炫永远是一个杀手锏。即使RGB LED已经随处可见了,但同样还是可以吸引不少人的眼球,包括我这个向来喜欢各种显示效果的屏幕控。

图:来自Particle的RGBPongClock

上图展示的是Particle团队的一个RGB LED项目,RGBPongClock。虽然RGB LED点阵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不过现场用它来展现各种天气情况的动画效果还是非常吸引眼球:

图:使用RGB LED阵列制作的太空大战游戏机

图:一块尺寸稍大的RGB

LED阵列显示着非常炫的视觉画面 在上图中这块个头不小的LED阵列显示着没啥特殊意义的多彩波纹动画,在场的人无不被它所吸引。乃至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它右侧的那个依靠气流悬浮在空中的乒乓球。相比来说,我觉得后者更加有趣也更有挑战。

在展会中,有非常多的团体展示着他们用LED制作的作品,多到展览方专门开辟了一个室内展馆并将窗户都遮上作为暗室来进行展示。虽然技术上这并没有特别高深,并且很多创意存在了多年,但从如此多的展品中可以看到老美对他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这次我们RoboPeak也首度展示了通过USB信号驱动的EL显示屏作品,并让它播放著名的”Heaven 7” Scene Demo作品:

图:RoboPeak的USB EL显示屏作品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电子作品,也有不少更加注重艺术感的视觉作品,比如如下图展示的采用反光片组成的大型图案。其中每一个反光片就像鳞片般随着气流轻微摆动,从而产生星星点点的闪烁,远远看去别有一番风味:

图:作品Forest Girl

图:由反光片组成的Forest Girl

II. 各种机器人作品

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可以看到很多团体/个人展示着他们的机器人作品。其中涵盖了人形、轮式、多足等种类。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大家的展品个头都不小,并且非常强调可展示性:

图:当地的一个机器人社团展示的他们的各种机器人

图:GotRobot团队的溜冰多足机器人

上图中的这个机器人是GotRobot团队的作品。他本质上是一个由舵机驱动的多足机器人,形象被设计成一条龙的样子。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脚上都安装了旱冰鞋上的滑轮,并且制作者巧妙地实现了溜冰的运动控制算法,机器人非常快速且优雅的在地面上滑行。以至于我在拍摄它时手机摄像头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对焦。

有意思的是,这个机器人的溜冰行为算法编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和它身后的操作者(应该是作者本人)的溜冰技术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具有完整前肢关节、面部关节控制的人形机器人

上图的机器人是一个法国团队的作品,该机器人的双手、面部关节均可以活动。作者为他编写的算法允许它通过语音识别理解常见的命名,诸如握手。此时机器人会通过前方的Kinect深度相机接近对方,并伸出右手与对方非常优雅的进行握手。与我之前预料的不同,在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后,发现其大部分结构部分都是通过3D打印制作的。而控制部分采用了一台PC以及多个Arduino控制板实现。

图:另一个轮式的机器人

图:一个似乎没有完全完成的人形机器人

图:户外展示的大型轮式机器人

图:著名的开源潜水机器人:OpenROV展位

图:OpenROV机器人进行潜水作业

上图展示的是几年前就被大家熟悉的开源潜水机器人项目OpenROV。他是一个使用线缆进行供电和通讯的可潜水的遥控视频机器人。也可以通过机器人内部的摄像头看到水下的画面。这次有幸能看到实物的展示,制作方直接布置了一个大水池来展示OpenROV的实际工作效果。

图:绘制几何图案的机器人

总的来说,在展会中看到的机器人大多具有的特点是:大。这倒是蛮符合老美的审美风格:P 不过作为机器人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的我来说,更加看重的是他们的自主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多数展示的机器人仍旧以人工遥控为主。相比而言,我们RoboPeak这次带来的集成了激光雷达的具有SLAM能力的RPmini机器人因为身材娇小在展示方面有些“吃亏”。不过感兴趣的人倒也不少:

图:RoboPeak展示的带有激光雷达可进行SLAM的RPmini机器人

III. 不再只是3D打印机:3D扫描仪和入门级贴片机

各种3D打印机仍旧是这届Maker Faire Bay Area中的热门展品,不过已经看到不少团体/公司开始在原有的FDM/SLA打印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升级,推出了集成3D物体扫描的扫描、打印一体机。

 图:带有3D扫描和激光雕刻功能的Delta结构的FDM 3D打印机

比如上图这个来自台湾团队的Delta结构的3D打印机,它允许用户更改换平台和移动机构,将3D打印机改装成3D扫描仪和激光雕刻机。不过在展示现场我并没有看到实际的扫描效果,但从其构造看,比如3D扫描并没有进行环境光的遮挡,因此实际的扫描效果恐怕还是有一定的小问题的。不过这是一个不错的趋势,目前阻碍3D打印机在大众市场普及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缺少足够多的模型素材,以及如何解决普通用户自己产生3D打印机需要的3D模型这一难题。

除了围绕3D打印机的设备,这次也有不少团体展示了面向DIY使用的贴片机原型机。从实现结构上来说,它们与3D打印机、CNC非常类似。不过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识别出不同的电子元器件并定位贴附在PCB板上。行业内一般使用机器视觉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次展会上,已经有不少的原型机具有的机器视觉能力。

图:原型贴片机

IV. 那些让我产生DIY冲动的作品/产品

图:Sparkfun带来的气象传感器套件

上图中的这个气象站套件是由Sparkfun带来的。其中包含了一个风速计和风向计,以及诸如温度、湿度、气压检测的传感器。在2008年那会儿我曾制作过基于太阳能驱动的室外信箱信件检测和气象站,如今也是该考虑升级换代了。看到了这个套件,实在是心动了一把。

不过考虑如今可以使用3D打印机,上述的套装其实可以自己DIY。

图:Crazyflie展示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微型四旋翼悬停演示-1

图:Crazyflie展示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微型四旋翼悬停演示-2

上图这个展品来自知名的Crazyflie团队,他们的微型四旋翼飞行器之前在Kickstarter上募资成功而被大家所认知。这次他们展示了采用计算机视觉方式的自主悬停的演示。我个人认为这是这届Maker Faire上我看到的为数不多让我觉得有技术含量的展品之一。玩过或者研究过多旋翼飞行器的朋友都会知道其中的自主悬停的问题。即飞行器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在空间中保持固定的高度并不产生漂移。实现自主悬停是实现多旋翼飞行器自主飞行导航的关键技术。这也是多年来各研究机构、公司争相努力攻克的难点。传统上会采用光流传感器+高声波定高的方式,最早AR.Drone产品便采用了这个方式,随后,国外出现了PX4Flow这个开源的解决方案,而国内的Dji也在近期的产品中增加了自主悬停技术。

但这次CrazyFlie展示在微型四旋翼飞行器上实现自主悬停还是第一次看到,并且采用了比较不同的实现方式:使用外部的摄像头进行飞行器的空间位置捕捉。

图:HP的可触摸投影技术

除了上面偏重技术展示的作品外,也有我比较感兴趣的产品,比如HP这次展示的可进行多点触摸交互的投影系统。虽然这也不是新技术了,不过实际体验还是非常有趣的。此外,他的原理实际与我之前的开源激光投影键盘接近,算是看了会让我去DIY的产品吧

V. 大型工程项目

这里所谓的大型未必是体积上的大家伙,而是我认为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投入、足够多的物力投入和更关键的精力和毅力投入才会有结果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足以看出作者们一颗不停折腾自我的心

图:Bay Area 乐高玩家团

上图中的这个展位光是占地面积就是本次主展区内能挤进前5的。既然是玩乐高积木的,自然得拿出和我们之前所听说传闻的一样的大工程出来才行:

图:一个大型乐高组成的城市,外围的轨道上多条乐高组成的火车在持续行驶

图:大型乐高城市的一角

图:一个大型的乐高组成的流水线机械系统

除了静态展示外,上图的这个微型流水线是完全动态的作品。很久以前Youtube上还能看到不少这类Lego的机械流水线作品。但亲眼所见效果那是不一般的震撼。特此拍了一段视频:

图:微型蒸汽引擎驱动的火车模型

图:各种蒸汽引擎模型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上如这个室外的各种微型蒸汽引擎模型和一个完整的蒸汽机火车的模型了。其中所有的模型都是货真价实可以工作的。尤其是那个蒸汽机火车,就像实物一样,它也是采用煤驱动的!

VI. 火焰

在户外有一类展品或许近几年内都不会在国内出现,那就是各种会喷火、爆炸、冒烟的作品。撇开美国人民对它们的热爱不说,光是火焰产生的光和热,就把我怔住了。

图:喷火装置A

图:伪装成机器人的喷火枪

图:爆炸、喷火的装置艺术

图:使用火焰展现音乐波形的作品Fire Organ,来自Guerilla Science

相比而言,最后的Fire Organ作品是这类冒出火焰装置中最文雅的一个了。这个作品在历史上有专门的学名叫做Rubens' tube。这种设备远在计算机、示波器诞生前,便用来让人们观察声音的波形。而如今它主要就是用来作为各种艺术作品了。

VII. 直接体验历史:Vintage-Computer

除了那些酷炫的作品,展会上的Vintage-Computer展位以另一种方式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专门列出一个小节去介绍它。

图:Vintage Computer展示的一台可以正常工作的Apple II

图:Vintage-Computer展位上各种尚可以工作的旧式计算机

图:Canon为主的日式计算机

图:通过连线进行编程的老式计算机

虽然我小时候还曾有机会接触AppleII,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类古董将最终完全被大部分人所遗忘。不同于任何一个技术行业,IT产业的发展足够迅速,以至于几十年的功夫,当年的计算机在现在看来就像是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那样。这次能在展会现场亲自体验到尚可以正常工作的老式计算机,实在是幸运。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些机器将再也无法工作。

当然令我印象深刻的绝不止这些机器本身,更主要的是Vintage-Computer的人十分耐心生动得向参观者讲述这些计算机背后的历史。

VIII. 知名的团体/厂家和他们的作品

除来自世界各地的Maker团体和个人外,不少知名的厂家也不甘被排除在外。其中包括我们都知道的Intel、Google、微软、Autodesk。

图:本届Maker Faire Bay Area的独家冠名赞助商Intel的独立展篷

图:微软的展位

图:首次亮相的树莓派版本的Windows10

微软这次首度展示了他们专门供树莓派定制的Windows 10。不同于以前给Intel Galileo提供的Win8,这个Windows10版本带有图形界面,并可以通过Visual Studio进行编程。在参观时,一旁的微软工程师小哥熟练的打开笔记本向我们展示如何在VS中用C#进行树莓派I2C接口的编程,并很自豪的介绍微软自行封装的I2C类库。虽然同样是从事软件出身的我,看到如此Geek的对话出现在Maker Faire,还是挺有喜感的。

图:NASA的展位

图:来自Google展位的Android Wear原型机和开发板

图:Google展位免费派发的Maker版”Google Glass”

Google在这次Maker Faire中可谓慷慨,2天时间内不间断的向观众免费提供各种色彩的Google Glass眼镜,并且是不限量的。当然,你可能过早激动了。这里的Google Glass是专门为Maker定制的,他是焊接等实验室环境下使用的护目镜。相比Maker Faire浓厚的DIY风气,Google展示的内容我个人感觉过于行业化和专业化,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什么。

图:著名的在线拆机媒体iFixIT

图:Arduino的展位

图:Arduino带来了的机械臂

Arduino的展位比我预料的小很多,毕竟是推动Maker文化发展的核心硬件提供商,这次的表现略微低调了。

图:Freescale展示基于自家芯片的DIY作品

图:Altera展示基于FPGA的作品

图:著名的pebble手表展示他们的新一代产品

总的来说,这次看到的著名厂商的展品更多的是他们现有产品的展示,或是基于他们产品的相关作品的展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Maker这个群体的日益重视。

 IX. 国内团体的身影

虽然是远在美国的展览,在其中还是能看到不少来自国内的朋友的。

图:DFRobot的超大展位

其中DFRobot的展位比较突出,这届Maker Faire DFRobot作为金牌赞助商,相信花了不少血本,从他们的展位规模就可见一斑。

图:SeeedStudio的展位

来自国内的另一著名开源硬件提供商Seeed Studio的展位。

图:uARM低成本机械臂的产品展位

 当然,还有我们RoboPeak的展位

图:RoboPeak的展位

这次我们一行4人,展出的作品为:

图:RPLIDAR低成本激光雷达

图:基于激光雷达和RPMini的SLAM方案

图:可以供Intel Edison、树莓派使用的USB触摸显示屏

图:基于USB的EL显示屏,可以直接显示电脑画面

感想与小结

为期2天半的Maker Faire Bay Area最终还是落下帷幕,除了前面介绍的那些作品外,另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整个展会期间的氛围。光从展示作品本身来看,我感觉它们与国内Maker Faire近几年的参展作品差不多,而且很多新玩意都是很早就已经出现在taobao上的。这在一开始让我小失望了一把,毕竟在美国这最原汁原味的Maker Faire上,作为一个电子爱好者,一开始我期望会看到遍地令我大开眼界的玩意。但实际上很多展品我们都以前就见过了。但这远远不是Maker Faire Bay Area的实际情况。在这里,除了展品本身,参展者们,也就是Maker们也是构成了整个展会的一部分。他们都有着无比的热情,从与他们的对话当中,听到的并不是他们对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商业化、能卖出个好价钱的期待。而是那种非常纯粹的分享自己完成一件制作的喜悦以及向着所有人展示的自豪感。

图:一位年轻的Maker正兴致勃勃为参观者讲解他的格斗机器人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主会场门口的一位似乎从没有休息过的T-Bit DJ。这是一位加州当地的16岁少年。自己平时制作各类remix舞曲以及chiptune,网上也算是小有名气。在展会现场,无论是否有观众驻足观看,他都始终非常high的进行着表演,丝毫不受环境影响。

图:T-Bit的展位

此外,很多展出的项目都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当然,美国人民也更加会玩。

图:真人打地鼠

其实比较喜感的互动项目有不少,例如图片中的真人打地鼠,吸引了不少小孩和大人的参与。与传统打地鼠不同的是,这时候参与者的角色进行了变换。

除了纯搞怪的互动外,也有不少是为了科普而进行科学体验的项目,例如发射一个气动“火箭”或者是体验正态概率分布的实际实验。

图:参观者正在给一个气动火箭打气,准备发射

图:正态概率分布的实际体验项目

这种高度的可参与性,使得整个展会有趣了不少。并且看得出老美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展会中专门安排了一个室内展馆用于展示各种科普知识的设备和仪器,共前来参观的游人了解学习。

 这里就不得不提目前国内对于Maker这个词的翻译了。现在“创客”这个名词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一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实际上它正是Maker的译名。不过由于“创”这个词含有创新、创造以及创业三重含义,因此不少人也将这3种含义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会认为创客就是创业的人。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在原本的语境中,Maker就是一群DIY爱好者,他们或许已有不少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但更多的是比较纯粹的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而Maker Faire也正是对于这一个过程的一种对外展示和分享。相比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将创客与创业者挂钩、相关展览与产品展销会挂钩的现象不同,Maker Faire Bay Area中虽然也有对于创业企业产品展示的部分,但2者并不是直接画上等号的。主办方也刻意地安排了一个专门的展馆Start up pavilion来做出区分。

图:专门展示创业团队产品的展馆

我认为这是目前国人对于Maker Faire以及Maker这个圈子的认知与国外的最大不同之处。作为一个电子爱好者,我更加喜欢的是那种纯粹的制作东西的喜悦以及分享展示的过程。 可能也正是这种认知的差异,使得我也很强烈的体会到国内与美国Maker Faire参观者对于作品和参展者态度的不同。在国内,作为一个参展者,我经常会被问到如下令我无从应对的终极三问:

“你这个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

“他能卖钱吗?”

 相信这3个问题是不少国内的Maker在Maker Faire这类场合会经常被路人问起的。

而当我们兴致勃勃的向他们介绍起作品本身的背景、技术能力后,并补充道:目前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原型机的时候。路人大多会抛出一个令我们非常无语的话:

“那这又有什么用啊”

或者

“这又什么意思,又不能卖钱”

虽然在这次美国的Maker Faire中,也不乏这样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水平上,大部分的观众都非常愿意其了解其中的背景信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他们也很乐意去学习了解。这样的氛围,作为参展者来说,的确是舒心不少。

不过这样的舒心也给了我一定的担忧,在整个展会现场,虽然真正的高科技并没有很多,大多都以科普、娱乐互动的作品为主。相比我们的Maker Faire似乎更加有料。但是,在这背后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个美国民众对于科学的热爱,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DIY、电子制作、机器人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专研。相比于国内我们更多将Maker与创业、商业盈利挂钩,这边的人们更加注重做这些事情背后的技术细节。虽然我们也有不少资深的DIY爱好者和愿意潜心研究的人在,但相比来说基数小的多,而这或许才是我们与他们的最大差距。

  • 相关文章:
  • quote 1.davidce
  • 现在中国做什么事都是精英模式,一旦大众的认识和水平提高,则潜力巨大。
  • 6/20/2015 6:24:16 PM 回复该留言
  • quote 2.oops
  • 看好slam的应用,希望多发布一些扫描仪的应用。
  • 7/2/2015 1:09:48 AM 回复该留言

发表评论:

注意:为了有效防止SPAM,任何含有http://字样的消息会被阻止发布同时,本站仅供技术交流,请不要讨论任何政治敏感话题或者低级趣味问题。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Copyright Shikai Chen 2000-2012. Powered By Z-Blog(CSK Modified)